人物故事:
姓名:
佘协雨
事迹:
"上门女婿"30年担当家庭支柱 辛勤劳作脱贫致富
类别:
孝老爱亲类“湖南好人”
时间:
2017年04月
人物故事:
在开国将军廖汉生的家乡——湖南省桑植县桥自弯镇,说起松柏村的佘协雨,乡亲们总是充满了由衷的敬意,他们口中的故事,比想象中还要感人。
小哥一石头,让他昏迷了八天,可他从来没对痴傻的小哥说过半句重话。入赘有四个呆傻姊妹的家庭,他其实知道,自己挑起的将是一副什么样的重担。
1988年春节之前,家里杀年猪,佘协雨按住了猪身,正在帮屠夫杀猪,完全没有是非概念的小哥瞿继春不知道什么时候从背后摸了过来,举起一块大石头,狠狠地砸在了他的头上。
他当场就昏迷了过去。
那个时候,他刚刚入赘瞿家1年多,大女儿刚刚出世。
家里没有钱治病,上不去大医院,只能找了个土郎中,躺在郎中的火坑前,让他用自己的生命去熬。
昏迷了整整八天后,他才用自己不屈的意志,对孩子和家庭的不舍,顽强地苏醒过来。
不过,自从醒来,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那一石头也彻底给他留下了后遗症,从那之后,他只要看到自己身上出血,就会脸上发青,四肢无力地晕倒过去。
养伤之后,有的人以为他会就此借口离开瞿家,毕竟谁遭遇了这样的生命危险,都会忍受不住这种生活环境,他要扔掉这副重担,谁又能说什么呢。
但他默默地把这件事放了过去,甚至是对小哥没有说过一句责难的话,按他自己的话说,“小哥本身就是什么都不懂的人,跟他计较没有任何作用”。
1986年,他21岁,正值青春年少,脑瓜子灵活,自己准备相亲,准备组织家庭,父亲找到他,对他说:“我希望你能娶春桂,帮她挑起那个家庭。”
父亲的话,让他瞬间有点呆了。
他和瞿春桂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对她家的情况一清二楚。
瞿春桂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因为生病的原因,也因为早些年营养的问题,四个姊妹全部都是痴呆傻。穿衣吃饭都成问题,不能说话的那种,几乎是没有什么劳动能力的痴呆傻!
瞿春桂成年,有好几户人家曾经跟她家动过婚姻的念头,好几个邻村的小伙子都觉得姑娘人很不错,但是,一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就完全没有了入赘瞿家的想法。
入赘瞿家,就意味着必须挑起这个不幸的家庭。
这就是一个火坑,谁跳进去,谁就得赔上自己的一生。
思考之后,也经历过艰难的思想斗争,佘协雨最终还是决定走进这个家庭,跟瞿春桂一起挑起这副重担。
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
1987年,瞿春桂的父亲、松柏村老支部书记瞿学儒最后征求他的意见,十分诚恳地对他说:“协雨,你自己要想清楚了,入赘我瞿家,现在我还能劳动,可以帮你一把,将来我年纪大了,你可能就不仅仅是要给我们夫妻养老送终,搞不好还要负担四个姊妹,你真的愿意入赘瞿家吗?”
他已经想好了,也已经和春桂谈上了,自然不会后悔,一直到现在,他依然记得那一日的承诺:“愿意,我愿意给你两老养老送终,愿意照顾四姊妹,伯伯你放心,我肯做事,春桂也肯做事,我们会把家里撑起来的。”
整整三十年,他践行了自己的诺言,肯做、肯做、肯做……别人在睡觉的时候,他已经起床耕田;那一年,种包谷,仅仅是种子,他就种下去40多斤。
1987年结婚,到2017年,整整三十年,佘协雨挑起了自己的重担,用自己最实际的行动——“肯做”,践行了自己最淳朴的诺言。
肯做,湘西方言,其意思就是“勤劳”。它是常常挂在佘协雨嘴边也是最引以为豪词句,并且觉得也是自己这一生最为优秀的品质。
家里穷,没吃的,怎么办?我“肯做”。
别人要耕4天的田地,他一天就耕完。每天早上,天还没亮明,别人还在被窝里边睡大觉的时候,他已经起床,有个乡亲开玩笑地说的:“大清早就听到有人吁吁的喊,一开门,就看到佘协雨在田里吆喝着使牛打耙……”
家里人口多,劳力少,不做不行。
四姊妹都是年轻人,别看痴呆傻,饭量却是特别大,吃饭最厉害的小哥,吃了几大碗包谷米饭之后,还能吃完一碗洋芋。
家里穷,没那么多米饭吃,但至少不能让兄弟姐妹们挨饿,玉米、红薯、洋芋这些五谷杂粮,种多一些,想方设法让大家吃饱,这是自己的责任,也是自己的重担。岳父当时是村支部书记,忙村里的事,耽搁了许多时间,佘协雨用“肯做”两个字,挑起了更多的家庭责任。
1998年,村里很多人出去打工,田地都抛荒,佘协雨因为要照顾老老小小,出去不了,就跟人说,要把这些荒地种起来。
村里乡亲都知道他家的困难,看他勤劳肯干,就都没有异议地答应让他不用租金种地,那一年,他买了40多斤玉米种子,夫妻俩起早摸黑,种下去几十亩玉米,光是玉米下种,夫妻俩就忙了一个多月。
种玉米需要肥料,他要从两公里外的松柏垭往家里背,一次背两包,一百多斤。有一天早上六点开始,到九点,三个小时,他来回跑了三趟,最后体力不支,摔了一跤,但是他知道没人会帮自己,爬起来,继续背。
那一年,他家得到了6000多斤玉米。
也是1998年,县里开始尝试在农村发展沼气,村里走出去的干部卓玉平带来了技术,很希望本村有人能够提前试验,积累沼气建设经验。
当时,村里百姓都在观望,岳父身为村支书,要带头响应,佘协雨又承担起了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包包水泥,用双肩背了回来,在卓玉平的指导下,挖坑、建筑,他忙了一个多月,建起了全村乃至全县的第一口沼气池,这口池子,用了10多年,现在还可以继续使用。
肯做,一个最为朴实的词汇,佘协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肯做”。如今,他一双手的手指关节已经发肿。他说:“这是类风湿,劳累过多导致的,没办法治疗,每到晚上,就开始痛,很多时候,都是彻夜难眠。”
说起丈夫的这个病,瞿春桂就充满了内疚和担心。这都是累出来的啊!
他流过两次泪。那是他自己能力担当不起,面临巨大的困难的时候,情不自禁落泪。提起这些事,他媳妇瞿春桂悲从中来,当场嚎啕大哭。
2013年,顽强的佘协雨流过一次泪。
那年初,岳父瞿学儒对他说:“协雨,家里穷,你也不要太顾家,如果可以,今年外出打工,挣点钱回来吧,家里我来照顾。”
开春之后,佘协雨到广东打工,去了半年,接到电话,家里出事了,岳父操劳过度,突发脑溢血,中风倒地,送进了中医院。
等他从广东赶回来,家里已经把人事不醒的岳父从中医院拉了回来,医院诊断已经希望不大。
或许,动手术可能有效,但一来老人年纪大了,手术成功可能性小;二来他家住院的钱都是借来的,根本就没有动手术的钱。
岳父只能接回家,慢慢自己康复。
人事不省的岳父在床上卧床,一病就是一年多。有一次帮岳父擦拭身体,看到躺在床上、已经开始溃乱的半边身躯,佘协雨情不自禁地热泪奔涌而出。
他感到了自己的能力不足,这个时候,只能默默地看着岳父一日不如一日。
岳父卧床一年多,还是没有醒来。2014年,佘协雨送走了岳父,那个时候,他没有再流泪,而是跪在了岳父的灵柩之前,心底承诺:“我会照顾好几姊妹的。”
2016年,岳母再度卧床,佘协雨跟妻子一起尽心尽力,尽孝膝下。2017年春节正月初三,又送走了89岁高龄的岳母。
佘协雨兑现了三十年前自己的承诺,给两老送终。同时,两老走后,佘协雨撑起了家庭的全部天空。
2010年的时候,佘协雨曾经也流过一次泪。说起这一次流泪,佘协雨的媳妇说着说着,当场悲从中来,嚎啕大哭。
那一年,组里要修路,一座桥成了大问题,乡政府解决了部分建设资金,还有几万元的缺口需要村民自筹,老实勤劳、人缘好、得到乡亲们认可的佘协雨担任小组长,承担起了收取集资款、组织大家修桥的重任。
他于是带着媳妇瞿春桂、堂哥瞿玉生等人起早摸黑,自己伐木锯树,开始修桥。
每人600元,大家把钱凑了起来。堂哥瞿玉生给了佘协雨夫妻最大的支持,他们一起奋斗在桥上,很快就把修桥的木料基本锯好,剩下最后一根木材的时候,锯子卡在了木料之中,佘协雨跑到一边忙其他的事情,瞿玉生在拉扯锯子的时候不小心弹起了木料,巨大的弹击力量当场把瞿玉生的脑袋弹破。
送到医院、抢救无效。跟佘协雨一起为修桥奋斗的、两人特别好的堂哥瞿玉生去世了。
当时,村里很多人都说修桥修死人了,这路可能修不成了。
送走堂哥,咬紧牙关,佘协雨又带着春桂积极投身修桥之中,愣是在众多质疑的眼光之中,把桥给修通,解决了组里不能通路的问题。
桥修通的时候,他想起了堂哥,别人在笑的时候,他在哗哗流泪。
说起堂哥,瞿春桂就开始哭,佘协雨则说:“桥上留了玉生哥的名字,说了玉生哥的事迹”。
他用4000元,修起了两层楼房,修房的不是钱,而是人品。在他的身上,感受不到悲观失望,看到更多的是积极进取。这些年,他养过猪、养过鸡,如今还在养石蛙……
儿子大了,需要成家了。
可是一家9口人,只有两间房!
好几个姑娘到家里一看,摇头就走,这样的条件,谁愿意嫁过来?
为了儿子的幸福,修房是必须的了。
2012年,他准备修房,那个时候,他的身上,只有4000元,当他决定修房的时候,家里人都吓了一跳,感觉这简直就不可能。
国家政策,他这种建房户可以但也只有补贴一万元,这点钱,距离修房差得还太多。
他咬牙找村里乡亲们去借,没到三天时间,他借到了3万多元,而且,村里的木工、泥工都愿意先赊借劳力帮他建房。
半年之后,4000元真的修起了两层楼的楼房,整个建筑面积达到了300多个平方。儿子成功地娶到了媳妇,如今,孙子都有一岁多了。
看起来不可能的事,佘协雨办成了。
不过修两层楼房,佘协雨也欠下了20万的外债,那都是欠乡亲们的真金白银或者的劳务工资,佘协雨还能背得出来:“欠了三哥泥工钱1万3,欠了木工钱1万2,欠了许多年,没人催我还,他们自己修屋,都没来催我……”
问一个乡亲为什么会给佘协雨借钱,回答很朴实:“他家里的情况都看到起的,他撑起这个家很不容易,再说都相信他的人品,不急催……”
有乡亲说了一个故事。
前几年,村民瞿继进老伴去世,当时他儿子在外打工,家里没有什么人帮忙,没有柴火、没有油米……
是佘协雨站了出来,帮忙背去了干柴,组织了油米蔬菜,办起了丧事。
你说,瞿继进的儿子还会为了几千元,来催账吗?
这些年,村里青壮年劳力下去打工的多,很多家里劳力不足,佘协雨因为要照顾姊妹,很多时间留在了村里,于是,村里每家每户,谁家出个大物小事,红白喜事,都有他两口子帮着忙前忙后的身影。
你说,人能不记情吗?
还有就是,佘协雨这些年来积极想办法致富,带领一个艰难的家庭越走越好,大家也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对他的人品放心,觉得自己借他钱没有丝毫问题。
前些年,佘协雨用自己种的玉米养猪,学到了一些养猪的技术,带领整个村里留守的劳力发展养猪,使松柏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村。佘协雨从几头猪开始,到十几头,一直都赚了不少钱。那个时候,很多乡亲跟着一起也赚了些。
后来,他积累几年,发展壮大规模,养到四十多头猪,谁知刚刚好遇见猪瘟,几年辛苦,一朝打了水漂,没有积累的家庭,又得白手起家。
但是一直到现在,村里乡亲们养猪卖猪,都经常请他去指导。
2013年,感觉自己一年不如一年,类风湿严重,农闲水泥工也捞不到钱之后,佘协雨跟儿子商量,开始自己学习琢磨养石蛙的技术。
自己上山抓了野生石蛙,经过几次尝试,佘协雨掌握了石蛙繁殖和石蛙食物蛆虫的养殖技术。
2015年湖南省气象局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松柏村,经过考察之后,队长高曙决定把佘协雨的石蛙养殖项目列为村里“四跟四走”首个带领贫困户脱贫项目,愿意扶持他发展。
2016年,佘协雨扩大规模,自主养殖十多万尾石蛙。可是就在石蛙蝌蚪长出四肢的关键时刻,村里电网改造突然停电,不能抽水,那是5月份,气温高达30多度,持续高温之下,佘协雨眼睁睁地看着石蛙一只只被温水给煮死。
儿子气愤地要去找电网改造指挥部赔损失,佘协雨阻止了他:“电网改造就跟修路一样,都是造福村里的大事,算了吧……”
再次遭受损失,佘协雨没有了积累,再度如同养猪一样,进入了积累期。
这个时候,省气象局决定投入产业帮扶启动资金支持5万元,扶持佘协雨带领五个精准扶贫户发展石蛙养殖项目,修建了养殖场,解决了佘协雨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佘协雨振奋不已,带领佘上龙、瞿业生、瞿继鸿等五个精准扶贫户,联手发展石蛙。
佘协雨表示:“有了上级的扶持,我的干劲特别足,真的,越来越足,准备每年出产10万左右的石蛙。”
养殖规模扩大,很多技术问题接踵而来,省气象局决定帮助佘协雨去把养殖证办下来,并送他到养殖成功的地方取经学习,把这个善于学习的“土八路”,培训成技术过硬的养殖者。
走进佘协雨的家时,看到他家的那个酒厂,是佘协雨带领三户精准扶贫户办下来的第二个产业。他说,下半年,他还要在气象局的扶持下,组织几个扶贫户发展养鸭,技术都有了,争取成为全镇最大的鸭王……
说起佘协雨,人们都敬佩的说:“很多精准扶贫户都是等着要扶持,有的户只等着国家给钱,但佘协雨不是,他自己一直在努力,在感恩,在用自己的勤劳,用自己的力量拉住扶贫的手,努力向前走。”
- 来源:湖南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