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在桑植县凉水口镇,一提起王凤英,知道她的乡亲们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她既不富有,也不艳丽,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她只是一名年近花甲的普通农村妇女,因为几十年如一日的孝行大德而广受乡亲们的赞誉和好评。
王凤英是凉水口镇楠木岗居委会人,1963年10月出生,家庭现有12口人。分别是:前夫的养父丁兴善,耄耋之年,双目失明,二级残疾;丈夫谷忠清,年逾花甲,体弱多病;三个儿子三个媳妇三个孙子。一大家子同住一个屋檐,同吃一锅饭,相亲相爱,其乐融融,令人羡慕不已。
其实,王凤英家是一个组合家庭。养父丁兴善婚后一脉没生,中年过继一个儿子,娶了儿媳王凤英。婚后生了两个儿子。不久,丈夫病逝。王凤英拖着两个儿子,还有两个老人,生活捉襟见肘,迫于生计,只能重新成家。其实,王凤英丈夫死时,她只有24岁,正是青春年华,向她提亲的也不少,她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可以离开这个家,到条件好得多的人家去。但想到年迈残弱的公公无人照料,她毅然选择了留下。当时,王凤英提出一个条件轰动方圆百里:为了公公不再出嫁,看上她的人必须上门“招郎”。勤劳朴实的小伙子谷忠清答应了,愿意入赘丁家,和她共同承担赡养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公公丁兴善。王凤英再婚后又生一个儿子。一家老小相依为命,她理所当然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给孩子当妈,给公公当儿。多重身份一肩挑,多种责任一人担,多大困难一人扛。为了公公日子好过,她坚守了这个家,把青春都搭进去。有人不解,问她这样做值不值?她毫不含糊的回答:值得。
侍候老人尽心尽力。王凤英的公公现已80多岁,双目失明,王凤英每天把做好的饭菜,送到他手里,这一送就是22年,王凤英从没讲半个“不”字,也没有半句怨言。这也成了王凤英每天的必做功课。公公2014年不幸被蛇蛟,在凉水口镇卫生院住院。大小便失禁要人接。老人不好意思,坚持要把孙子叫回来侍候。王凤英说,小孩都在外面打工,要挣钱,屋里又这么困难,把他们喊转来,怎搞?你不要不好意思,我就是你的儿子,我给你接屎接尿。老人住院9天,她不离不弃伺候公公9天。2017年老人因病又在医院住院11天,她又把前面的事重复了一遍。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是病友还是病友的亲人,没有一个不被她感动的。外公王朝文,年纪大了,生活不能自理,在王凤英家住了13年,再苦再累再忙,王凤英没有半点难看的脸色,每天把饭菜乖乖送到手里。公婆胡玉香,瘫痪在床三年半,王凤英伺候三年半,年年一样,天天如此。
帮助邻里热情周到。王凤英是远近有名的好人,哪家有什么难事都会找她,尤其是那些留守老人和身体有病的人。王朝珍患有心脏病,一发病就是王凤英把她送到医院,究竟送了多少回,王凤英自己都记不清。胡玉梅心脏病发作,也是王凤英往医院送的。残疾人王明化,王凤英经常帮她做饭洗衣。她帮助过的老人,邻居们都能随口道来,有:谷忠凤、周么妹、陈菊香、谷忠文、彭宗炎……
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由于家底薄,又缺劳力,王凤英家过得十分清苦。一家子老的老小的小,经常小病不断,大病不离,对于本来就困难的王凤英家,更加困难,邻居先后都盖了新房,她家无钱盖房,全家12口人还挤在一栋小屋子里。农村很多家庭孩子成家后,都分灶吃饭各过各的。王凤英的三个儿子成家后,却没有分家,大家还是住在一个屋檐下,吃在一个锅里,物质生活没有别人家那么好,但子贤媳孝,儿孙绕膝,一家人开心满怀。
教育子女爱心传递。王凤英只有初中文化,一生劳碌,没有潜心教导孩子的方法,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的教育着孩子。她的儿子媳妇个个都孝顺,个个都善良,都乐于助人,孝老爱亲。王凤英在张家界市医院住院时,大儿媳李美兰天天侍候,帮王凤英洗手洗脚,抹脸揉背,一口一口的喂饭。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王凤英家三个儿媳,从不讲长讲短,争这争那,比亲姐妹还亲,这都缘自王凤英的言传身教,家风熏染。三妯娌无论在外打工还是在家里,为人处世都受到乡邻们的好评。
命远多舛本色不改。王凤英早年丧夫,再婚后丈夫谷忠清患肠癌,在长沙手术花7万多元,现在几乎丧失劳动能力,自己腰椎突出压迫神经在张家界市治疗花1万多元,孙子患病治了近5万多元,公公双目失明。儿媳在外打工,三个孙子都要她在家照看。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这一切的一切,命运似乎太不公平。王凤英柔软的双肩,磨起了老茧,本不强壮的腰,已经压弯,但她没有屈服,没有向命远低头,也没有改变做人的本色,她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用自己的行动播洒大爱。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正是王凤英一生身处困境自强不息、生命之花像牡丹一样绽放的真实写照。
- 来源:湖南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