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何于班,今年82岁高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大气环境研究所退休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2年前,为了一个嘱托,为了山区教育,他退休后放弃北京安逸生活,与老伴一起来到张家界,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教书育人,捐资助学,一直到现在。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大庸走出深闺,旅游兴起,时任湖南省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领导拟在大庸建一个机场,一所大学,希望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李昌(永顺县塔卧镇人)调研后促成此事。经实地考察调研,李昌写出《关于尽快改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贫穷落后状况的意见》上报。建机场,提高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准入;建大学,为湘西发展培养亟需的旅游、农业和电子信息方面的人才。
李昌的建议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一校一机场很快立项获批。李昌担任第一任武陵大学发展董事会董事长。武陵大学筹办期间,李昌找到何于班说:“家乡建大学,你要出把力。”并让他出任武陵大学发展董事会副秘书长。当时他回复:“退休后,一定去。”老领导的嘱托,一直藏在他的心底。1993年,他和老伴专程来到大庸,住了一周,考察武陵大学。
“刚来时,南庄坪、且住岗、西溪坪、官黎坪等地都是农田,大庸桥、观音大桥未建,市中心城区就一路两桥。武陵高专,只有一栋教学楼,办学条件简陋。”1998年,何于班一退休,立马来到武陵高等专科学校,搞调研,提建议,完善学校相关工作。翌年,开始任教,教数学、计算机编程和概率统计学。2000年,老伴陆如华退休后,也来到学校任教,教信息管理、信息组织和大气科学。他俩在学校教书,不拿工资,只拿一些生活补助。
因一个嘱托,何于班、陆如华夫妇,一个军级干部、一个厅级干部,在武陵高等专科学校(现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任教10年,为学校的发展倾尽了心力,为张家界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对家乡山区的孩子,要鼓励、帮助,我也参加一份。”2008年,何于班到上海探望父亲,告诉了他在家乡资助教育而开展的公益活动。时年93岁的老父亲听了非常高兴,当即表示,他也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出点力。2009年秋,由他父亲捐赠并命名的“老八路奖学金”落户合作桥乡中心小学,每年出资5000元奖励50名学生。
“我不在了,‘老八路奖学金’你接着办。”2014年,近百岁高龄的父亲弥留之际,嘱托何于班。他牢记父亲的话。如今,“奖学金”已开设10年。不仅如此,从2019年起,他决定在永定区枫香岗中心小学也开设“老八路奖学金”,每年奖金6000元。
“帮贫困生一把,改变他们的人生,很有意义。”10多年来,何于班夫妇先后资助了数十名贫困学生。一名益阳学生,计算机学得相当好,因家庭条件有限,大专毕业后想参加工作,何于班鼓励她深造,不仅在专业上帮助她学习,还资助2万多元,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的公费研究生,现在北京工作;一名沅江市学生,大学最后一年,父亲离世,家里失去经济来源。他俩夫妇知道后,拿出5000元,让她顺利完成学业,现在上海工作;一名永顺泽家湖学生,考上湖南师范大学,交不起学费,他俩夫妇每年拿出1万元资助她直到大学毕业,现已读大二;一名合作桥学生,是第一届“老八路奖学金”获得者,考上高中后,无钱交学费,他俩夫妇每学期资助4000元学费,直至她考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一名枫香岗学生,在市一中读高三时,家庭困难,连生活费都欠缺,他俩夫妇每月资助500元生活费。近年来,他俩夫妇已捐助贫困学生10多万元,目前还在帮扶的有两名学生和两个“老八路奖学金”,每年助学资金超3万元。
离开大学讲堂,何于班闲不住,在家里免费辅导学生,教授“趣味数学”,范围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只要你想学,接受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可以上门求学,不收任何费用。现在每周都有不同教育阶段的十多名学生到他家里补习、求教。同时,他从2018年国庆节开始,每周五到枫香岗中学免费讲授“趣味数学”课,风雨无阻。今年82岁的何于班说:“‘老八路奖学金’、免费教授‘趣味数学’、帮扶贫困学子,这三件事,会一直坚持下去,只到我离开这个世界。”
22年前为一个嘱托扎根这里教书育人,22年后依然为这座城市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这就是一位82岁老人内心的坚守!
- 来源:湖南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