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胜似母爱,她收养了六位辍学儿童
在武陵山腹地水定区教字垭镇七家坪村,有一棵三人合抱不住的千年桂花树,在这棵古树的北面有一栋三间木板房,伍友妹就住在这里。爱人覃东荣是原永定区教字垭镇中心完小校长,家中三个子女,当属百分之百的“半边户”。 全家人除几亩贫瘠的责任田外,全部经济来源仅掌丈夫每月不到两百元的工资。女儿读初中,次子读小学,公公患前列腺炎,长年吃药,家庭十分窘迫。
“孩子,莫哭,坚强些,走.跟我到我家去。”这是伍友妹见到六名辍学儿童时经常说的一句话。那是1987年秋季开学后第一个星期六下午,伍友妹看到丈夫一回到家满脸愁容、闷闷不乐。忙问其故.得知童家峪村吕飞跃、吕启银两兄弟因家庭贫困已辍学一个星期,饱受家庭困苦不能读完小学痛楚的伍友妹焦急万分.。我没有读完小学,不能让他们失学,不能像我这样没有文化。一种责任感驱使着她与丈夫商量后决定帮助他们。
深秋九月,骄阳似火,天气沉问,大地像火烤一样炙热。人们不愿外出,紛紛在家避暑纳凉。 伍友妹挽扶着拄着拐杖的丈夫要到吕飞跃家走一趟,吕飞跃的家住在十八山的半山腰的童家峪村,距伍友妹家大约20华里。伍友妹和丈夫翻山越岭走四小时后,一栋破烂不堪的旧房子展现在伍友妹眼前,她感到一阵心酸。感知不是农民兄弟不送子女上学,而是贫穷这座大山压得家长喘不过气来。
伍友妹问吕飞跃同学:“为啥俩兄弟不上学?”昌飞跃低着头,哽咽着说:“家里没钱。 这时吕飞跃的父亲搬着锄头,弟弟吕启银背着一背笼猪草一前一后地走进大门。当吕飞跃的父亲听说伍友妹丈夫的腿不方便,是手脚并用爬上来的,不由眼含泪水,牵着小儿吕启银的手, 哭泣着说:“为了我家的两个孩子,害你们爬了这么远的山路,真是辛苦你们了。"伍友妹说:“不辛苦,这是应该的,送子女入学是家长应尽的义务,你家两个孩子已有几天没上学了?怎么不送他们读书?”“伍大姐,不是我不送他兄弟俩入学。你们看我这个家,家不成家,业不成业,娃他妈长年生病,不瞒你们说,为了给娃他妈治病,已欠了几千元的账,我自己身体又不好,饭都没有吃的,哪有钱米供他们两兄弟上学啊?我真对不住我的两个娃啊!”说着说着。不禁号啕大哭起来。“小吕,男儿有泪不轻弹,困难是暂时的,送子女人学是家长应尽的义务。 眼下得让孩子先入学,再穷再苦,不能苦了孩子。他兄弟俩已缺课一个星期了.不能再耽误了。哥哥该读六年级,弟弟该读二年级了,这样吧,两兄弟的书杂费、生活费由我家负责。”伍 友妹果断地告诉昌飞跃父亲。“那怎么行, 你家也困难,你们的三个子女正在读书,你家已收养了两个孩子,如何负担得起?”“不管有多困难,不管负担得起不起,反正孩子不能失学,孩子读书不能耽误。”伍友妹半带责备半是齐情地说。
此时,已感动得泪流满面的吕飞跃同学,再也控制不住,扑在伍友妹那充满爱心的怀里, 呜呜大哭起来。伍友妹把跪在地上的吕飞跃拉在椅子上坐下,瞧着面容憔悴的吕飞跃母亲躺 在床上呻吟,伍友妹忍不住泪水连襟。她抚摸着吕飞跃同学的肩膀,喃喃地说:“孩子,莫哭, 坚强些,擦干眼泪,走,两兄弟跟我到我家去。”就这样,伍友妹先后将六名辍学儿童收养在 自己家中,为他们管吃、管住、管书杂费,直到把他们培养成才。一下子添了六张嘴,还要为 他们垫交书杂费,真够她受的。这对于一个本来就十分贫困的“半边户"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说起伍友妹的家,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她家,仅有一间木板房,此房还是公公覃服周唯一祖业暂时由她家居住。伍友妹家没有灶房,只好在三弟、四弟两兄弟土屋的山尖旁用土砖搭建一间低矮的厨房。家中三个子女,长子覃梅元在大庸一中读高三,女儿覃云,次子覃兵分别在教字垭完小读六年级和四年级。收养六个辍学儿童后,这对本来居住就相当紧张的伍友妹家是个大问题。恰好堂弟覃正模一家四口举家搬到市公安局宿舍,覃正模的妻子黄光桃把自家的两间正房和一间厨房的钥匙交给伍友妹,说:“友姐, 你家只有一间木板房,本来一家五口居住都成问题,更何况你现在又收养了六个贫困生,你家确实不容易,你与东荣哥活得太累了,我家这几间房你用吧!”伍友妹如获重释,总算把住房问题解决了。
伍友妹家虽把堂弟的三间房居住着,还是显得相当紧张。伍友妹自家唯一的一间木板房中摆放着两张床,一张床是伍友妹夫妇的,另一张床是女儿覃云的。堂弟两间正房的西头屋里用木板铺成长4米、宽2米的大床,木板的上面铺着厚厚的稻草。生怕孩子们感冒。木板的 下面用水泥砖砌成的支架,这张大床供吕飞跃、昌启银、伍良平、代新华、覃兵五个男生居住。 大床的北头睡两个,南头睡三个。东头房屋里摆着一张床,是专门供伍凤华、陈霞两个女生居住。 没办法,长子翠梅元没地方住,只能搭到爷爷覃服周睡。
伍友妹的丈夫覃东荣,1973 年因含命抢救一名落水儿童, 左脚骨折,沦为终身残废,离不开拐杖。丈夫是一个工作狂,以校为家。-年365天至少有350天义务守校,不计报细地加班加点。家中的一切农活、家务全落在伍友妹身上,可他没有半点怨言。她支持丈夫的工作, 理解丈夫的工作,因丈夫是个残疾人,是个好人。那时伍友妹身强力壮,干起活来并不比一 般男劳力差。她待六位“子女”胜似自己的亲生儿女。她自己的孩子吃什么。这六个“子女” 就吃什么。她为了让孩子们多学点知识,很少要他们做家务。每天,当东方出现鱼肚白,她 便起床为八个孩子做早饭,饭做好后叫醒八个孩子起床吃饭。望着孩子们吃着热平乎的饭菜, 她心里像蜜一样甜, 望着孩子们蹦刚跳跳去上学,她心里乐滋滋的;白天,她顶着烈日下田 地干活,以努力增加收入,聊补生活费用不足;下午又要急急忙忙赶做晚饭;每当夜幕降临. 她手提马灯,迎着凉例的寒风,背- - 柴背笼衣服,到一里之外的甘溪河为孩子们洗衣服,三九寒冬,河水冰冷刺骨,冷得她手冻脚肿:晚上。孩子们围在炭火边的桌子上做功课,她又用 冻得通红的一双大手,为孩子们筹备翌日食物。
尽管家中抓襟见肘,伍友妹夫妇仍然婴每隔两周为孩子们称两斤猪肉改善伙食。吃饭时, 伍友妹总是要这六个“子女”先吃,自己的孩子后吃。一个星期六下午,伍友妹照常提着两斤猪肉回到家。吃晚饭时,伍友妹说:“覃云、 覃兵两姐弟到我房间来一下,你们吃饭吧。 六个孩子认为伍友妹是给他的两个孩子上思想政治课。实际上不是这样的,那是伍友妹故意 让自己的两个孩子避开,让这六个孩子多吃一点!当时六个孩子眼含泪水,谁也不动筷子。“怎 么吃得下呢.我们要等师母他们一-起吃! ”过了几分钟,覃校长走进来说:“孩子, 你们先吃吧, 他们等会儿才来。”知事的六个孩子给伍友妹三母子(女)预留了一-碗肉,才慢慢地吃起来。.1 0分钟后,伍友妹与她的两个子女进来了。看到灶上放着一碗肉,伍友妹立即端起这碗肉, 要给六个孩子平分。六个孩子着急了.哭泣着说:“师母, 这是给你们留的,我们已经吃饱了!” 伍友妹说:“孩子们, 吃,快吃,你们多吃点!”伍友妹边说边把这碗肉给六个孩子平分了。六个孩子眼含泪水地吃完了晚饭。
大伙一同上学,互相帮助,时而吵闹,时面嬉戏,但在亲爱的伍友妹那慈母般的教导下亲如“兄弟姐妹”。就这样。他们夫妇俩省吃剑用,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东借西凑,拼命地维持着六个春秋。1992 年8月代新华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物资学校, 毕业后分配到永定区金属材料总公司。伍良平初中毕业后考入张家界旅游职业学校,可是面对3000元的学杂费,他家人欲哭无汨。就在伍良平母亲为凑不齐学杂费哭红眼睛之时, 伍友妹听说后,同丈夫东借西揍,筹得1000元,送到伍家。当伍良平的父亲望着这充满人间真情的1000元现金时。不由双手发抖,泪如雨下。抽泣着说:“良平啊。 你一定要记住,当我们走途无路时,你师母家人总是帮助我们,好心人的大恩大德一定要记住, 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人家! "伍良平毕业后成为个体司机。昌飞跃、吕启银、伍风华、 陈霞初中毕业后在沿海公司工作,都成了技术骨干。
百般呵护,她还是没留住丈夫
1993年7月23 日,张家界地区遭受了百年罕见的洪涝灾害。55岁的丈夫在抢救教字垭镇中心幼儿园财产时不幸负伤,口吐鲜血,倒在洪魔中。在丈夫六天六夜的抢救中,伍友妹没合过眼,前两天两夜困了想打个旽,她不敢,后四天四夜,因教夫心切,睡意全无,只是眼睁睁地看着丈夫,盼望他早点醒来。丈夫终于度过了危险期,保住了一.条命,而伍友妹由于劳累过度。没休息好。体质突刷下降,得了重感冒,住院一个星期, 花去500多元。 从此,丈夫再也爬不起来,半瘫在床,一躺就是三年。伍友妹从来没有责怪过丈夫,她认为丈夫是为了抢救国家财产,虽负伤、瘫痪也光荣,做得对。她为了减轻国家负担,不耽误老师们的工作,她放弃家中的农活,坚持自己护理。
丈夫一直瘫痪在床,吃饭要喂,茶水要喂,屎尿要接。丈夫身材高大,有一百三十多斤,铒接一次大便,伍友妹一人要吃力地把病人抱下床,累得满头大汗、气嘴吁盱。护士告诉伍友妹,病人在床上睡久了会磨破皮肤,那样问题就大了要每隔半小时给病人翻一次身,她不厌其烦: 一天要擦三次身,晚上洗脚,活动活动-下血脉,她感心愿意。连每天查房的医生、打针的护士都说,想不到这个病人的家属护理得这么好,瘫痪在床这么久, 身上闻不到一点味道。中医院的领导、医护人员被伍友妹这种耐心、负责、细心的护理态 度所感动。整个住院部的病人、家属对伍友妹这种关心、照顾丈夫的举动所震憾,都投入 敬佩的目光。一层楼,她看到哪床吊水打完了。帮着喊护士:哪床没人护理,就帮病人接 屎接尿、例屎倒尿。打开水。病人及家属亲切称她为“伍护士”。为了更好地护理好病人。 节约病人的经济开支,院方特允许伍友妹在过道上做饭。
虽丈夫屎尿要接,但丈夫所住的这个病房是最清洁的。每次医院的清洁工打扫到这个病 房时,看到地面干净整洁,不需再扫、再拖。伍友妹把这个病房的卫生全包了,她还帮清洁工打扫卫生呢。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度过了三个春秋,在医院过了3个春节,医院领导特为她夫妻俩安排了丰盛的年饭,市区领导专程到医院看望她夫妻俩。日夜不停地护理,就是铁打的也支持不住,伍友妹渐渐地消瘦了。1996年6月1日儿童节,这天下午5时,丈夫吃力地对她说:“友妹,感谢你这三年一直护理我,遇到你是我这辈子的福份。我一生做了两件事:第一是在洪水中抢救出两名落水儿童:第二是我们夫妻收养了六名辍学儿童,为了供他们吃住、上学,虽欠了四万多元的账,但值得。看来这些账,我还不了了,只有靠你偿还了。” 说完丈夫心脏停止了跳动。离别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妻子,这一年丈夫才58岁。乡亲们在她丈夫身上没有发现一分钱,只找到一张她丈夫生前欠别人多达8000元的账单:乡亲们为丈夫的遗体穿衣时在她家找了半天,找不到一件像样的衣服,不是补丁就上洞,最后只好将两件破烂有洞的运动衫穿在丈夫的身上,乡亲们忍不住哭了。伍友妹虽难过,但她深知丈夫在天有灵,是不会责怪她的。
乐于助人,她成了乡亲的土郎中、好红娘
湘西北是个贫穷落后地区。这里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精神愚味,政府一再提倡孕妇分娩要到正规医院。可有的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差,加之思想作怪.认为进医院分娩要花钱,舍不得, 在家不会有什么危险。
仲夏的一天上午,七家坪三组有一村民看到妻子即将临产,就连忙把村里的接生婆接到 家里。老天偏偏作弄人,谁知灾难就降临到这位憨厚朴实庄稼汉的儿子身上,妻子分娩顺利。 婴儿却危在且夕。三十出头的婴儿父亲焦急万分,痛哭欲绝。听说李家岗组的伍友妹对接生 有些经验,立即派人去请。当时伍友妹正在田里扯草,来人说明来意后,伍友妹马上放下农活, 洗了洗手,来不及洗脚,裤脚卷着直奔吴家。
只见吴家门前围满了许多乡亲。接生婆累得汗流決背,无计可使,像是热锅上的蚂蚁. 直打毛毛旋。月子脸色惨白,昏迷过去。伍友妹来不及细想,凭多年的经验,快步挤到婴儿 的床边,用嘴对准婴儿的嘴,一口一口地吸出污水,吐在脸盆里。许多乡亲闻到这种气味纷纷退出门外。随后,伍友妹再给婴儿进行人工呼吸,几分钟后,“哇" 的一声,婴儿哭出了声, 婴儿得救了。
可伍友妹被污水感染,作呕不止。乡亲们露出了笑容,婴儿父亲“扑嗵"一声跪在伍友妹的面前泣不成声。伍友妹连忙把他扶起来,责怪地说:“多危险! 今天险些出了人命,不要怜惜钱。在家生小孩多危险.要引以为成。今后分娩都要进医院!”说完。伍友妹依旧裤脚卷着, 走向自家的农田扯田草。此时已到正午时分。18年后,这个获救的婴儿考上了全国一所名牌大学。
伍友妹,不仅关爱贫困孩子,还十分关心患妇科病的妇女。由于种种原因,得妇科病的 人越来越多,许多贫困家庭,由于无钱上医院医治,越拖越厉害。“我得妇科病这么多年了。 想不到您两付药,就治好了我的病,还给我免费。您夫妇还收养了我的两个小孩,不仅供他们吃住,还送他们读书,您是我的恩人。”童家峪村的吴芳云抽泣着说。妇女是半边天。同为妇女,为了减轻病者的痛苦,伍友妹想利用祖传秘方免费帮帮她们,于是她农闲时上山采草药, 回来制成半成品,说来也怪,经她治疗的病人十有八九都治愈了,不再复发。四乡八里的人听说伍友妹还能利用祖传秘方治疗痔疮,来她家治病的人络绎不绝。病人想给她一点报酬, 她说要什么钱,几付草药而已,只要能减轻病者痛苦,我就满足了。
在永定区教字垭镇,哪家儿子娶不上媳妇,哪家大龄姑娘还没有嫁出去,都会找到伍友妹。因为她热心、诚心、经过她介绍的对象基本上都能成功。她家成了乡村名副其实的免费“婚 姻介绍所"。做红娘,做成功了就好,没做成功,不光自己赔上钱米车费不说,还要两边受气。 夫妻吵架后,还要找媒人理论理论。儿女们经常反对,但善良的伍友妹凭着一颗真挚的心感动着男女双方。经她介绍的对象都经得起风吹雨打,不容易拆散。看到一对对有情有义的新婚夫妻举行婚礼时,伍友妹笑得合不扰嘴,经她凑合成功的夫妻不下千对。乡亲们都说:“伍友妹做了好事,她是我们乡村免费“婚姻介绍所”的好红娘。”
- 来源:张家界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