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她17岁参加工.作,迄今已从教35个春秋,回首这35年的教育历程,她深切地感受到, 山区教育的艰辛和农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渴望。她深深懂得:作为教育人,惟有将这份职 业当作自己终生的理想去追求,才能回报养育她的父老乡亲。
她出生教师家庭,从小受家庭教育与山里人质朴情怀的熏陶,对乡村教育工作有着深厚 的感情。她虽家在县城,但深感贫穷落后的山区需要知识、尤其更需要传播文化知识的老师。因此,从加人教师队伍的第一天起, 她就立下了扎根山区教育,改变山区贫穷落后面貌的志向。 这一“扎”就是35年,她把35年的芳华无私的献给了生她养她的这块土地。--起工作过的 许多同事都已调离深山,但她丝毫不为所动,曾经不少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傻,她乐呵呵的说: 因为我对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孩子爱得深沉。35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先后担任过小 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班主任,片完小校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中心完小教导主任、校长, 九年制学校副校长、校长。一路走来,她恪尽职守,默默奉献,无怨无悔。无论当班主任还 是担任学校负责人,她都以爱护和关心每个孩子为己任,以发展教育教学工作为天职,以精 细管理、质量立校作为她的办学原则与人生的不懈追求。
在她的人生理念中有四个第一位
学习第一,她说:要做好一个好校长更要做好一个好老师。
都说教书人也应是读书人。随着课改的推进,管理领域的深入,名校形象的逐步树立, 她越发感受到,如果管理者疏远了专业知识、管理理论,那么工.作就会肤浅。因此她更加注重 多渠道地向书本和同事学习,在实践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提升。为此她强迫自己坚持学习 教育新理念,阅读教材,分析教参,上网查找资料,力求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效率。 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她从未落下,择优而从,不善而改。高效课堂改革精彩纷呈,名师讲坛大 放异彩。只要有机会,她就会积极学习。与时俱进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 她常常收到学生鼓励的短信,72班的向清丽是这样写的:政治老师您好,您的教学方法很好, 我非常喜欢,也非常适应,谢谢您为我们教课。
2001年以来她一直带两个初三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一校之长,带毕业班,潜意识 里压力很大。教好理所当然,教不好自己没法交代。她坚持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学生的事 从不耽误,因公因私力争不疏忽一项工.作、不落下一节课,所缺课程总是及时补上,生怕学 生有任何损失,要求师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坚持到教室、寝室、食堂、操场走进师生中去。2006年4月教育局安排首届县级师德标兵巡回报告,先后抽调她到十多所学校历时半个月的 巡回报告,她也没有因此缺一节课。同年6月教育局又安排她公费外出考察,正值初三毕业会考, 她依然放弃这次出行。教育局基金会、助学站的站长开玩笑说:老同学啊,这样的机会你都 不珍惜,你是傻还是怕花钱?要不基金会给你个人还解决几百元。她笑而不语。
她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忠于职守,以校为家, 小病小疼从不吱声。2006年7月3日她去庄塔学校阅卷,本来身体很不适的她完全可以请假, 但考虑到人员紧张调配难度大当时她没说一个不字,坚持把卷改完,结果人病到了;2007年5月初三调研考试她头晕、胃疼、四肢乏力,当时除了有两堂监考外还兼巡视员,每一堂考试 下来她只能在床上躺下,巡视一次下来又只能躺下,人是吃了亏,但工.作没耽搁。尽量严格规范、 约束自己的言行,凡事能自己做的力争自己做,需要自己参与的一定参与,该自己完成的任务按时完成。
老师第一。她非常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每每分 配或调来老师她都亲自迎接,喜不自禁。青年教师余 艳秀在她手把手的指导下很快成长起来,成为学校的 教学骨干,并在2009年获得湖南省“金鹰奖”、张家 界市“教学能手”。卓海英、杨建华、黎运志等一批年轻教师在她的培养下茁壮成长,成为学校的主力军, 并先后走上了行政管理岗位。
为及时掌握师生在教学和生活中的困难,她在办 公室门口挂了校长信箱,对师生提出的问题,与大家共 同探讨,认真思考对策。因为学校规模不大,每位教职 员工的生活疾苦,每个班级的大小事情,她都- -清二楚。 某班一.次考试不理想她与班主任促膝长谈;一顿饭菜 不可口她找伙食团长反复交流;教师身体不适住院, 她一定会前去探望;教师家庭红白喜事,她一定亲自 到场贺喜或吊唁。她总是快乐和蔼的戏称自己是班长, 而同事们则亲切的叫她董大姐。
学生第一。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篮球赛,她始 终坚持与运动员同吃同住,随时守护在运动员的身边 给他们安慰、帮他们鼓劲,抱衣服、拎行李、提茶水。 每一届初三学生送考更是夙夜不眠,寸步不离。
三十五年来,她始终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养成教 育放在首位。经常要求自己,要求教师,要求学校,用 丰富的活动陶冶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学生,用榜. 样的作用激励学生,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学生。学生有问题及时了解及时交流;学生有困难及时帮助及时解 决。2011年隆冬,走访厌学的卓勇,在她的耐心劝导下, 该生高兴地返回了校园,此时已是凌晨两点,一场大雪几乎把她冻成雪人。三合口地处大山深处,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走访一个学生往往要往返几十 里山路。要做到劝学与教学两不误,她常常是晚出晨 归:为的是晚上好找家长,为的是不影响第二天的教 学工作。这份责任,这份艰辛是一- 般人所无法想象的。35年来,到底翻越了多少座大山,趟过了多少条溪沟, 走过了多少里山路,劝进了多少位学生,她自己也记 不清了,但学生记得,家长记得,大山记得; 35 年来, 为了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承诺,她 用各种形式资助学生达200多名。
在对待特殊儿童、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潜能生的转 化上,她始终倡导“多表扬少批评、多了解少斥责、 多沟通少臆断、多关爱少粗心”的育人原则。72 班吴 智辉同学,父亲早逝,母亲因无法忍受贫穷远走他乡,奶奶年迈。董校长得知情况后,亲自带队家访,破败 荒凉的家和风烛残年的老奶奶催人泪下,本能的母爱在她的心底升腾,董校长当场慷慨解囊为孩子送上500 元的生活费,并承诺送孩子上完大学的资助计划。孩 子在校期间,她经常嘘寒问暖,关注孩子的思想状况、 学业成长。她总是挤时间与孩子们及时沟通,做孩子知 心朋友;与问题学生倾心交谈,使他们有所醒悟。在她眼中没有坏学生的概念。60班的卓志新曾感动的哽 咽:“我的爸爸、妈妈,我的亲人从来都没有像您这 样关心过我,班主任,您本来就身体不好,你要多保重, 别难过,是我错了,我一定改”。看着孩子能正确认识 自己的错误,她一次次尝到了教育成功的喜悦。学生 有困难她总是鼎力相助,这学期开学不久的一个深夜, 她又把自己床上的新棉被送给了一个尿床的初一女生。 在她的带动下,“四多”“四少”的育人原则极大地 繁荣了学校的育人风气,学校地处全县最偏远的山区, 但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近几年先后从外地 转进或转回不少学生,看准的就是学校人性化的育人 理念。
教学第一。教学管理严,教学抓得实。近几年来,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非常喜人,从2005年起教育教学—直是全县先进单位,一个偏远山区乡,一个师资力量 薄弱的学校,这一成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在学校管 理中,她十分注重强调执行力的落实,杜绝空谈、大谈。 履新之际,她发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方案》《职 称评定细则》、《教师考勤制度》等已不能完全适应 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为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充分调动 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她多次主持召开教代会,讨论、 修改、制定了新的方案、细则、制度。为把教师推入 竞争大潮,为改变小乡镇教学无竞争力格局,她开创 了三合口与庄塌联考的新举措,走出了一条山区小乡提高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2005 年至今,学校连续十 年跻身全县乡镇中学教育质量前十强,特别是2012年 到2014年,学校蝉联初中毕业会考乡镇中学第一名。 学校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优秀 基层党组织”“目 标管理一档单位”等。她个人也多次荣获县级三等功, 县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校长”, 张家界市“优 秀校长”、“先进工作者”, 入选湖南省“扎根基层 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经过多 年的奋斗,三合口学校以良好的设施,敬业的队伍,扎实的管理,突出的质量,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稳步向 前发展。
俗话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三合口,不仅老师,很多群众都亲切地称为人谦和的董 校长为董大姐。面对各种荣誉和光环,她淡然处之。她在备忘录的第一页工工整整的写着: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锄荷月归” 那是一种情操,董校长凌晨四点陪班主任步行二十多里山路走访学生那是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不断 激励和鞭策着她的团队更加敬业、她的莘莘学子更加 刻苦,她也赢得了所有父老乡亲和同僚的厚爱与敬重。不少长者这样教导后辈:做人当如“董大姐”,为“官” 应学董素珍。
- 来源:张家界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