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顺着崎岖的山路,趟过清澈的溪沟,到了湖南省气象局驻村帮扶村松柏村,看到佘协雨家两层楼房的第一眼,一种难得的、蒸蒸日上、充满干劲、朝气蓬勃的感觉涌上心头。
十多个乡亲围在一起,正在忙碌,他们给人精神抖擞的感觉。走近一看,原来是佘协雨和几户精准扶贫户刚刚建起了酒厂,今日正好到了取酒的时候,不少乡亲都过来尝一尝高度“包谷烧”!
一杯清茶,几声问好,乡亲们十分热情地说起了佘协雨这些年承担的那些重担,他们口中的故事,比想象中还要感人。
一、入赘有四个呆傻姊妹的家庭,他其实知道,自己挑起的是一副什么样的重担。
1986年,他21岁,正值青春年少,脑瓜子灵活,自己准备相亲,准备组织家庭,父亲找到他,对他说:“我希望你能娶春桂,帮她挑起那个家庭。”父亲的话,让他瞬间有点呆了。他和瞿春桂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之交,对她家的情况知道的很清楚。瞿春桂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因为生病的原因,也因为早些年营养的问题,四个姊妹全部都是痴呆傻。穿衣吃饭都成问题,不能说话的那种,几乎是没有什么劳动能力的痴呆傻!瞿春桂成年,有好几户人家曾经跟她家动过婚姻的念头,好几个邻村的小伙子都觉得姑娘人很不错。但是,一了解她的家庭情况,顿时,这些小伙子就完全没有了入赘瞿家的想法。入赘瞿家,就意味着必须挑起这个不幸的家庭。这就是一个火坑,谁跳进去,谁就得赔上自己的一生。
思考之后,也经历过自己的思想斗争之后,佘协雨最终还是决定走进这个家庭,跟瞿春桂一起挑起这副重担。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
二、整整三十年,他践行了自己的诺言,肯做、肯做、肯做。
1987年结婚,到2017年,整整三十年,佘协雨挑起了自己的重担,用自己最实际的行动“肯做”, 践行了自己最淳朴的诺言。
家里人口多,劳力少,不做不行。四姊妹都是年轻人,别看痴呆傻,饭量却是特别大,吃饭最厉害的小哥,吃了几大碗包谷米饭之后,还能吃完一碗洋芋。
家里穷,没那么多米饭吃,但至少不能让兄弟姐妹们挨饿,玉米、红薯、洋芋这些五谷杂粮,种多一些,想方设法让大家吃饱,这是自己的责任,也是自己的重担,岳父当时是村支部书记,忙村里的事,耽搁了许多时间,佘协雨用肯做两字,挑起了更多的家庭责任。
1998年,村里很多人出去打工,田地都抛荒,佘协雨因为要照顾老老小小,出去不了,就跟人说,要把这些荒地种起来。村里乡亲都知道他家的困难,看他勤劳肯干,就都没有异议地答应让他不用租金种地,那一年,他买了40多斤玉米种子,夫妻俩起早摸黑,种下去几十亩玉米,光是玉米下种,夫妻俩就忙了一个多月。种玉米需要肥料,他从两公里外的松柏垭往家里背,一次背两包,一百多斤,有一天早上六点开始,到九点,三个小时,他来回跑了三次,最后体力不支,摔了一跤,但是他知道没人会帮自己,爬起来,继续忙。那一年,他家得到了6000多斤玉米。
也是1998年,县里开始尝试在农村发展沼气,村里走出去的干部卓玉平带来了技术,很希望本村有人能够提前试验,积累沼气建设经验。当时,村里百姓都在观望,岳父身为村支书,要带头响应,佘协雨又承担起了建设的主要任务。一包包水泥,用双肩背了回来,在卓玉平的指导下,挖坑建筑,他忙了一个多月,建起了全村乃至全县的第一口沼气池,这口池子,用了10多年,现在还可以继续使用。
问过佘协雨,怎么没有把几个兄弟姐妹送到敬老院去。佘协雨回答说:“我爹是老村支部书记,在世的时候说过,不要给国家增加负担,我能养活他们,就没送了。”我们的社会需要人承担责任,佘协雨就是这样,十分朴实的,如同一粒细沙,默默地承重,担当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他流过两次泪,那是他自己能力担当不起,面临巨大的困难的时候,情不自禁落泪。
2013年,顽强的佘协雨流过一次泪。那年初,岳父瞿学儒对他说:“协雨,家里穷,你也不要太顾家,如果可以,今年外出打工,挣点钱回来吧,家里我来照顾。”
开春之后,佘协雨到广东打工,去了半年,接到电话,家里出事了,岳父操劳过度,突发脑溢血,中风倒地,送进了中医院。等他从广东赶回来,家里已经把人事不醒的岳父从中医院拉了回来,医院诊断已经希望不大。或许,动手术可能有有效,但一来老人年纪大了,手术成功可能性小;二来他家住院的钱都是借来的,根本就没有动手术的钱。岳父只能接回家,慢慢自己康复。
人事不省的岳父在床上卧床,一病就是一年多,有一次帮岳父擦拭身体,看到躺在床上,已经开始溃乱的半边身躯,佘协雨情不自禁地,热泪奔涌而出。他感到了自己的能力不足,这个时候,只能默默地看着岳父一日不如一日。岳父卧床一年多,还是没有醒来,2014年,佘协雨送走了岳父,那个时候,他没有再流泪,而是跪在了岳父的灵柩之前,心底承诺:“我会照顾好几姊妹的。”
2016年,岳母再度卧床,佘协雨跟妻子一起尽心尽力,尽孝膝下,2017年春节正月初三,又送走了89岁高龄的岳母。
佘协雨兑现了三十年前自己的承诺,给两老送终。同时,两老走后,佘协雨撑起了家庭的全部天空。
2010年的时候,佘协雨曾经也流过一次泪,说起这一次流泪,佘协雨的媳妇说着说着,当场悲从中来,嚎啕大哭。那一年,组里要修路,一座桥成了大问题,乡政府解决了部分建设资金,还有几万元的缺口需要村民自筹,老实勤劳,人缘好,得到乡亲们认可的佘协雨得到乡政府的委托,担任小组长,承担起了收取集资款,组织大家修桥的重任。他于是带着媳妇瞿春桂,堂哥瞿玉生等人起早摸黑,自己伐木锯树,开始修桥。每人600元,大家把钱凑了起来,堂哥瞿玉生给了佘协雨夫妻最大支持,他们一起奋斗在桥上,很快就把修桥的木料基本锯好,剩下最后一根木材的时候,锯子卡在了木料之中,佘协雨跑到一边忙其他的事情,瞿玉生在拉扯锯子的时候不小心弹起了木料,巨大的弹击力量当场把瞿玉生脑袋弹破。送到医院,抢救无效,跟佘协雨一起为修桥奋斗的、两人特别好的堂哥去世了。当时,村里很多人都说修桥修死人了,这路可能修不成了。
送走堂哥,咬紧牙关,佘协雨又带着春桂积极投身修桥之中,愣是在众多质疑的眼光之中,把桥给修通,解决了组里不能通路的问题。桥修通的时候,他想起了堂哥,别人在笑的时候,他在哗哗流泪。说起堂哥,瞿春桂就开始哭,佘协雨则说:“桥上留了玉生的名字,说了玉生的事迹”。
四、在他的身上,感受不到悲观失望,看到更多的是积极进取,这些年,他养过猪、养过鸡,如今还在养石蛙……
前些年,佘协雨用自己种的玉米养猪,学到了一些养猪的技术,带领整个村里留守的劳力,发展养猪,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村,佘协雨从几头猪开始发展,到十几头,一直都赚了不少钱,那个时候,很多乡亲跟着一起赚了些。
后来,他积累几年,发展壮大规模,养到四十多头猪,谁知刚刚好遇见猪瘟,几年辛苦,一朝打了水漂,没有积累的家庭,又得白手起家。但是一直到现在,村里乡亲们养猪、卖猪都经常让他去指导。
2013年,感觉自己一年不如一年,类风湿严重,农闲水泥工也捞不到钱之后,佘协雨跟儿子商量,开始自己学习琢磨养石蛙的技术。自己上山抓了野生石蛙,经过几次尝试,佘协雨掌握了石蛙繁殖和石蛙食物蛆虫的养殖技术。
2015年湖南省气象局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松柏村,经过考察之后,队长高曙决定把佘协雨的石蛙养殖项目列为村里“四跟四走”首个带领贫困户脱贫项目,愿意扶持他发展。
2016年,佘协雨扩大规模,自主养殖十多万尾石蛙。可是就在石蛙蝌蚪长出四肢的关键时刻,村里电网改造突然停电,不能抽水,那是5月,气温高达30多度,持续高温之下,佘协雨眼睁睁地看着石蛙一只只被温水给煮死。
儿子气愤地要去找电网改造指挥部赔付损失,佘协雨阻止了他:“电网改造就跟修路一样,都是造福村里的大事,算了吧……”
再次遭受损失,佘协雨没有了积累,再度如同养猪一样,进入了积累期。这个时候,省气象局决定投入产业帮扶启动资金支持5万元,扶持佘协雨带领五个精准扶贫户发展石蛙养殖项目,修建了养殖场,解决了佘协雨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佘协雨顿时精神大振,带领佘上龙、瞿业生、瞿继鸿等五个精准扶贫户,联手发展石蛙。佘协雨表示:“有了上级的扶持,我的干劲特别足,真的,越来越足,准备每年出产10万左右的石蛙。”养殖规模扩大,很多技术问题接踵而来,省气象局决定帮助佘协雨去把养殖证办下来,并送他到养殖成功的地方取经学习,把这个善于学习的土八路,培训成技术过硬的养殖者。
走进松柏他家时,看到他家的那个酒厂,是佘协雨带领三户精准扶贫户办下来的第二个产业;据他自己说,下半年,他还要在气象局的扶持下,组织几个扶贫户发展养鸭,技术都有了,争取成为全镇最大的鸭王……
- 来源:张家界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