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年俗
“过年又年年年有,增产高产产产多。”这是土家族过年的一副对联。
过年是土家族人最重要的节日,它在内容和形式上比土家的其他节日都要隆重,而且持续时间也最长。
忙年
进入腊月,忙碌了一年的土家人开始办年货:杀年猪、做糖糁、推豆腐、打粑粑、贴对联、办团年饭菜等,忙得不亦乐乎。
过了冬至,先吃杀猪饭。土家人俗话说:“鱼吃跳,猪吃叫”,现杀的猪肉又鲜又嫩,味道最好。杀猪后,将猪肉砍成块,表面涂上大量的食盐,然后放在大缸里腌上一周,待腌透后,将这些肉挂在炕上熏成红黄的腊肉。土家人做年粑,一般人家都要做几百斤米以上的米粑,而且还分糯米糍粑、高粱糍粑、小米糍粑。豆腐也是土家人过年时必备的一道菜。制作好的豆腐可煎、可煮、可炸,其味道特别香美。在过年前一天,土家人会将这些豆腐用油炸成或三角形、或小方块的油豆腐,这样炸成的油豆腐,土家人叫它“起渣”。糖糁是用糯米加工制成的。制作前取糯米浸泡一夜,将糯米蒸熟,糯米放在一个特制的圆形竹圈里,揉紧压平,用植物色素画字或绘上山水、花鸟或花边图案,在太阳光下曝晒数日,待饭硬结干透。
土家族过大年不光要办传统饮食佳品,还要来一次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在腊月二十六,必须对房前房后进行清扫,房内扬尘、火炕也要进行清扫,俗称“扫尘”。要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疏通明渠暗沟,清除房屋四周淤泥杂草。还会请人写家神、对联、挂灯笼。这些做法,显示出了土家人“振家声”的美好愿望。
过年
土家人要过两次年,一次是过小年,一次是过大年。
过小年。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是传说中的送灶神上天的日子。家家备办酒肉于灶前,祭祀灶神。小年这天晚上,相传又是老鼠嫁姑娘的日子,据说只要于门后放一吹火筒,半夜就会听到老鼠把它当唢呐吹。
过赶年,比汉族过年要早一天。土家人将这种比汉族提前过年的方式叫做过赶年。过赶年的缘由在现在的湘、鄂、渝、黔边界一带流行着多种说法,其中最广泛的说法是:在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中国,土家人正热热闹闹地准备过年,突然朝廷给土司王下了一道圣旨,调集土兵赶赴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根据行程计算,无法按时过年了,为了让这些马上就要出发的官兵也过上一个年,土司王决定提前过年。待官兵们与家人团年后,土司王带着这些官兵即刻奔赴了抗倭前线,按时赶到了指定的地点参加了抗倭战斗,并一举大败倭寇。为纪念这件事,以后每逢过年土家人都要提前一天。
团年。土家族人过大年,讲的是合家团圆,故叫“团年”。年饭办成后,要拿着香纸、蜡烛、肉、粑粑、豆腐等过年时所吃的饭菜去敬八部大神、土地神、水井神等,最后回到堂屋里敬祖先。在将各种年饭菜摆上桌后,每人还要夹一坨肉放在自己碗内的饭上,在饭上插上筷子,全家人站立于桌子四周,由长辈恭请列祖列宗“团年”。随后,放起鞭炮,开始“团年”。对于祭祀时所用过的饭菜,十二岁以下的小孩是不能吃的,传说吃了会记忆力不好,所以必须另盛饭给小孩们吃。团年饭,土家人还有一个规矩:吃团年饭要慢,不能快,还要有吃有剩,千万不能把碗中的米饭吃得干干净净,碗中剩得越多越好,意味着来年“有余”。
送灯。团年饭吃好后,还得去给已逝的祖辈一一上坟,土家人谓之“送灯”。孝子须带上粑粑、糖糁等祭品与香纸、蜡烛前往祖辈坟前祭祀,将祭品摆在坟前,跪着点燃香纸蜡烛,随后放上鞭炮。
给果树过年。腊月三十这天,土家人会端着一个盆,里面装着一些过年时的年饭菜,给自家的桃树、梨树、李子树等喂饭菜。用斧头在果树的树干上砍出一道口子,然后,将饭菜塞进这些口子里。据称给果树喂饭后,果树会长得更高更大,树上结的果子会甜一些。
守岁和抢年。守岁,也叫除夕。土家人有句俗语:“三十夜的火,十五晚上 的灯”,意思是三十夜火烧得越旺越好。将年前准备的柴蔸放进火塘里,这大柴蔸被称为“年火蔸”,年火蔸越大越好,征兆着来年家境越富裕。这天晚上男女老少通宵不眠,合家坐在火塘边谈笑,称之“守岁”。深夜了,长辈们还会给小孩递压岁钱。守岁到公鸡鸣叫抢年开始。看谁放鞭炮快,谁家的鞭炮若在公鸡一叫的瞬间响起,谁家来年就会兴旺吉祥。
拜年
“初一拜家门,初二拜丈人”。拜年是土家人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正月初一这天,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去拜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小孩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随后再去土家村寨里的其他人家。长辈受拜后都须给小孩“压岁钱”或花生、糖果之类的东西。
初二,便去给岳父岳母拜年。女的背上花背笼,男的背上满满一背粑粑、糖糁和腊猪腿。
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相说着“恭喜发财”、“四季如意”、“顺心顺意”之类祝福语,走进别人家里,先都要说一句“给你们拜个年”表示对新年的祝贺。
闹年
“过年不光要吃好,还要乐好。”这是土家人的心愿。张家界土家山寨过年时的民间文艺活动异彩纷呈,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很多地方会跳摆手舞,其内容包括“闯驾进堂”、“纪念八部大王”、“兄妹成婚”、“民族迁徙”等历史歌舞。晚上点燃篝火,男女青年盛装同跳。还有赶庙会、唱花灯戏、耍狮子灯、舞龙灯、骑高脚马等迎春活动也很吸引人。耍灯耍戏的队伍,常有一个提灯笼的,先与户主联系。正月间,各家各户可以自由选择放灯、演戏、唱山歌。要么演花灯,那主角随锣儿、鼓儿、大筒的伴奏,轻歌曼舞。或是唱段土地戏:白胡子老公手拄拐杖,龙钟的阿婆手挽花扇,咿咿呀呀地唱,骂骂“懒婆娘”,唱唱“积善德”的事。或者来个舞龙灯,城乡街坊村寨宗庙家族几乎都扎“龙”,到各家各户表演。近几年来,永定区马儿山的龙舞得很出名,舞到了长沙,舞到了市里民俗节日品牌“元宵节”上。民间认为耍龙可保吉利,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已婚未育妇女,往往让“龙”转绕其身,名曰“麒麟送子”……舞龙灯,有兴旺发达之意。条件好的,还要请戏班子,唱几天阳戏……土家族过年就更加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