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一支红烛
红土地上的一支红烛
——记人潮溪镇南斗溪村小学教师熊华春
在桑植县人潮溪镇,有一个村小叫南斗溪。
这村小有一名女教师,远近闻名。
她,叫熊华春。今年54岁的她,生于南斗溪。她是1985年参加教育工作。
“走教育耕耘之路,洒尽青春无悔”。这,就是她从教33年来一直信守的诺言,也是她多年来一直努力践行的誓言。
三十三年来,她一直在人潮溪这个大山里工作,有的村小好多年也就十几个学生。
为了山区的孩子,她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化成和暖的春风细雨,像一支红烛滋润山区孩子幼小的心田,扎根乡村终不悔,呕心沥血写春秋。
活出一个追求
20出头的她,披着一头秀发走进了大山里的学校。
她从担任民办教师起,就喜欢教育这份工作。无论把她安排到哪所村小,她都毫无怨言。因此,人潮溪的统子峪、塔坪、兴隆坪、南斗溪村小,她都任教过。
她带着多年梦寐以求的夙愿,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来到这片土地上,可满腔的热忱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学校恶劣的工作环境比想象中还要糟糕得多。所谓的学校,是由几间四处透风的小平房组成,而且道路崎岖,地处偏远山区。
夏天,车子过去,戏称是“烟雾弹”扫过,全是尘土;雨天,深一脚浅一脚地淌着泥。在她怀孕期间,一次从山坡上摔下来,活动一下还行,能动。
2005年,她的公爹去逝后,九十多岁的公婆行走不便,为了伺候好公婆,又不耽误教学,经常在夜深人静时,备课、批改作业,有时甚至工作到天亮。
痛苦的磨练,铸就她坚韧的性格,给她战胜困难的勇气,不畏艰难困苦的良好心理品质。从教33年以来,她经得起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成了一名家长放心、学生喜欢、人民信得过的优秀教师。
她始终信奉马克思的一句名言:人活着就要有点追求。
献出一片爱心
南斗溪,以坡著名。
从县城到这南斗溪村小,72公里,山路像打断的蛇,如果把这地方比喻山路十八弯是再恰当不过。坐得车的人,行这山路头晕,坐不得车的人,可以说是一路呕吐。
南斗溪学校在半坡上。这山坡为60度,篮球从操场上一滚出来,滚下山坡,捡回,至少要个多钟头。
熊华春在这山里一呆就是几十年。
她,为全面了解孩子们的情况,一次又一次地家访。
学生的家与学校遥相对望,常常是下山坡,再坐一段距离的船只,又上山坡。一趟下来,稍远一点的,来回至少三个小时。熊华春几乎把周末以及节假日的时间,大多都交给了家访。
家访中,无论风雨晴雪,她都得去。
33 年下来,为家访,她穿坏13双鞋子,打坏10把雨伞,走访孩子家200余次。
乡村里,无经济来源,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留下的是老人和小孩。学生百分之九十是留守儿童。
多年来,熊华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他们,奉献出妈妈般的爱心。
夏天,她烧好开水,让学生喝,冬天,她准备几盆炭火,给学生烤。河里涨了水,她亲自送孩子上船,孩子们一个个上了船。她一次次站在码头边,举着伞,傻了一般,许久,一摸自己的眼眶,湿了起来。
学校里,一个叫陈妙的学生,12岁。1米高。先天性的肝功能发育不全,行走极为不便,经常吃药打针。这个学生从中心学校转到南斗溪,送她上厕听,倒茶送水,定时吃药,这一切都落在熊华春的身上。一帮就是几年。
熊华春,为了孩子,从不诉苦,总是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一片爱心,大山作证。
探出一条模式
南斗溪,一个人的学校。近些年,一直是熊华春一个人坚守。
学校里,十几个学生,常常是小班、大班、一年级、二年级共四个班。
“复式班”人数虽少,但,教学环节不能少。
一堂课下来,她声音嘶哑,浑身像散了架一样的疲倦。
她想着,只有抓好教学改革,才能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抓好复式教学,她注重导学与自学的交替。
以建立在学生实情实际基础上的,以培养训练其各种能力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以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交替进行教学结构模式。
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的能力。这个模式,类似于“动静搭配”,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突出学生主体性。
一直到现在,说话多,嗓子就嘶哑。但,她无怨无悔,所教班级成绩优异,这是对她工作的最大肯定。
凭着对教学工作的挚爱,不畏困难,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在这片土地上,她走出一条素质教育之路。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快乐。
一路走来,她的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写满不畏艰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谦虚谨慎、勇于开拓、投身改革的清晰的脚印:她工作过的学校,先后14次被评为全镇《星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年度考核中,个人8次评为嘉奖;2007年荣获全市优秀教师称号、县优秀教师;2010年、2014年被评为乡优秀教师;2014年荣获“中国名师联盟。 希望工程园丁奖”;2015年在迎接省级两项督导评估中,南斗溪小学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同年湖南省《科教新报》“最美教师”栏目以长篇通讯刊登了她的先进事迹:深山里,一个教师19个娃。
熊华春,山区的一支红烛,不仅照亮了山区的孩子,也照亮了山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