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非遗表演 品文化大餐
一阵热闹的开场锣鼓之后,悠扬的胡琴声响起,台上是江姐在狱中与姐妹们绣红旗的场景,在永定大戏演员声情并茂地演唱中,现场的戏迷、票友过足了一把戏瘾。这是1月22日,永定大戏传承中心在表演经典剧目《绣红旗》的一个画面。
“好多年没有听到永定大戏了,今天心情真是十分激动。”在现场的覃哥说,“以前永定大戏火得很,小时候、年轻时看大戏的情景挥之不去……”
上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的永定大戏受多元文化冲击歇业停演,戏团解散。2017年,我市为了挖掘保护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停演35年的永定大戏复活重生,并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还是那么原汁原味。”“喜欢的就是这个调调。”“感觉好像时光穿梭回到以前看戏的那个年代,听永定大戏是一种特别的感受。”……对当天的表演,大家七嘴八舌讨论。
“很庆幸这样一个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戏目没有遗落。”许多人表示了这样的心情。
“我们也想学永定大戏。”还有人被这古老的传统大戏吸引,当场提出了拜师学艺的想法。
永定大戏与大庸阳戏、大庸木偶戏是张家界地方戏曲不可分割的“三个孪生姐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该戏集傩戏文化与戏曲文化于一体,唱腔融合了傩戏高腔、大庸阳戏羊打仄和地方民间小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鼎盛时期,永定大戏在吉首、澧县一带演出,每天三场,一演就是一个月……”本土老艺术工作者周志家说。
“忠为国,孝为家,扬善驱恶,一直是永定大戏弘扬的主题。”剧团团长胡冬芝介绍,在市区文化部门支持下,剧团在优化以前观众喜爱的《穆桂英招亲》《四郎探母》《白蛇传》等老戏的同时,还排练了《绣红旗》《三娘教子》《岳母刺字》《屈原桔颂》等剧目,弘扬家国情怀,传播正能量。
胡冬芝的三妹胡润芝、小妹胡维锦都是永定大戏演员。她和三妹是以前老剧团的演员,大戏回归,两人重新回到舞台,责无旁贷传播非遗薪火。小妹则在她们影响下,成为永定大戏传承的新生力量。
现在永定大戏的演出人员有30余人,去年他们深入乡镇、社区、学校开展惠民演出20余场次,为广大群众送上了一道韵味无穷的非遗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