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游出致富路
6月18日,从桑植县城出发,沿着蜿蜒崎岖的公路行驶半个小时,记者来到了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石竹坪村,只见青山叠翠,云雾缭绕。桑植县唯美大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在村里的玉泉河旁,农户熊彩银正在隧洞内鱼池边给娃娃鱼种投喂食物。她说,去年工资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很知足。像熊彩银这样的农户在桑植县还有不少,他们有的自己养殖大鲵,有的在养殖企业务工,既学了技术,又获得收入。
大鲵是珍稀两栖动物,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具有科研、食用、医药、美容和观赏等开发价值,含有18种氨基酸,抗癌抗衰,被医药界称为“水中人参”。近年来,桑植县按照“旅游融合、产业扶贫、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利用山区独特的山水生态优势资源,在保护大鲵的同时,驯化繁殖,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目前,全县发展大鲵132万尾,保险达53万尾,涉及澧水三源、溇水、酉水三大水系,五道水、洪家关、芙蓉桥、廖家村等19个乡镇87个村140个组,持大鲵驯养繁殖许可证企业60家(其中专业合作组织36家,大鲵养殖公司24家),持经营利用许可证企业17家。“大鲵”成为该县一大优势特色产业,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产品保护。
2015年,熊茂明成立桑植县唯美大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大鲵养殖基地150余亩,在隧道内建有5000立方米水坝一座,已修建养殖池12000个,规划年养殖商品鲵80万尾,目前已有5—8斤商品鲵6万余尾,带动51户156人脱贫致富,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大鲵代养的经营模式,带领周边165户523人精准扶贫对象养殖大鲵,以给养殖户提供鱼苗、经费、技术、保底回收的模式,走共同致富之路。
家住五道水镇桑植坪村的郁大吉家就是第一批进行大鲵委托代养的贫困户。一次偶然机会,郁大吉听在县城上班的兄弟说养殖大鲵好,投资小、保价回收效益大,现在养殖技术成熟了,风险也比较小了,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经过多方打听,他坚定了通过养殖大鲵脱贫致富的信心,很快就从熊茂明的公司引进了3000尾大鲵。“公司已经回收了1000多尾,得到了几十万的收入。”郁大吉通过养殖大鲵脱贫了,心里很是高兴。
大鲵养殖投资不大,管理简单,是符合桑植县生态资源禀赋、带动脱贫致富的好产业。该县制定了《桑植县大鲵产业五年行动计划》,送技术、送政策、送项目,并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奖扶办法,在脱贫攻坚“五基工程”中将大鲵产业作为扶贫特色产业予以优先发展。同时,整合涉农资金用于扶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原生态沟面积,推行规模标准化养殖。
一人富,不算富。为带动农户富裕,桑植县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公司+科研+基地+农户”、“公司+农户+标准”、“企业订单+贫困户生产”的模式,带动5135户农户参与大鲵养殖,并以岗位聘用带动当地农民就业近1000人,基地农民人均增收9000元。
而今,桑植大鲵产业成为中国大鲵的主要产区之一,素有“娃娃鱼之乡”的美誉,被列为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成为当地一大核心产业和现代农业标杆。如今,开发出了 “娃娃鱼”面条、娃娃鱼护肤品等产品,直接拉动了动物防疫、交通运输、农资供应、旅游休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大鲵产业从业人员近3万人。
桑植县农业农村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计划到2020年,实现大鲵饲养量达300万尾,年繁幼苗100万尾;实现商品鲵年销售量50万尾以上,幼鱼年销售量50万尾以上;实现年大鲵加工能力突破10万尾;创建大鲵仿生态繁殖示范场30家,创建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40家,培育2家以上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大鲵综合产业园,将桑植县建成具生态、文化、养生、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旅游胜地,不断拉长“娃娃鱼”产业链条,让“娃娃鱼”带领农民游向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