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符晓 通讯员 赵志成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火热的赤子心灵;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闪光的美妙青春”——
王贞茂就是用她六十六岁的“美妙青春”,向九十岁的母亲表达了蓝天大海般的无限忠诚。
五十年前,她背井离乡,远道谋生;五十年后,她退休返乡,回家报恩。从山东胜利油田东营钻井公司退休,回到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的大山里,王贞茂完成了对亲人从离别到相思再到陪伴的历程,全身心投入,帮助他们战胜贫穷,脱离困境。
离别是最遥远的重逢
贫穷在王贞茂心里烙下了痛苦的记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她还是个十五六岁小姑娘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参加集体劳动,因为年纪小,只能享受六个工分日。有一年春耕,生产队安排割牛草,她从早干到天黑,双手到处是荆棘划破的伤口,汗水和泪水浸到伤口里,钻心得疼,弱小的身躯却尽力扛起一百多斤的牛草,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能帮父母干活挣工分,家里就少了一个吃空饭的,就可以更好养活弟弟妹妹了。从那时起,王贞茂就懂得,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努力奋斗,再苦再累都要撑下去。
十七岁那年,叔叔从部队转业到大庆油田。一天,叔叔带信给她,说大庆油田招工,她连夜和几个老乡步行到桑植县城,几经辗转,然后坐几天几夜的火车,来到黑龙江大庆油田,当上了一名管道油漆工。
刚参加工作,集体生活和恶劣的气候,让王贞茂很不适应,常常会躲在一边偷偷的哭。在最困难和委屈的时候,她就想到自己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如果不工作,父母和弟妹就缺吃少穿,就会受穷。就这样一路坚持了下来。
每次发工资,她都会把钱寄给远隔千山万水的母亲补贴家用。
两年后,公司安排她进行管道清理和防腐,其中一道工序就是给管道缠上玻璃纤维。夏天,顶着四十多度的高温作业,纤维粉末粘在身上奇痒难受;冬天,忍着零下十多度的寒冷作业,纤维粉末掉进脖子里、袖子里,恰似钢针刺痛,她都强忍着,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这项工作一干就是十二年,年近三十,她才调往胜利油田东营钻井公司,在幼儿园担任保育员。之后,调往公司儿童乐园,担任管理员。不管是在哪里,她的工作都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在同事眼里她是个十分勤劳善良的人,有好心人给她介绍认识了一位部队转业的湘籍老乡,两人结为夫妻,生育一儿一女,过上了幸福生活。
相思是最幸福的等待
天涯地角有穷时 ,只有相思无尽处。在长时间的煎熬中,王贞茂将相思的痛苦埋藏在心底,期待与家人相聚的一天。
上世纪七十年代,王贞茂介绍大妹到胜利油田一分公司的招待所当服务员,后来又把小妹介绍在东营一家饭店打工,她们吃住都在自己家里。那时候,王贞茂和丈夫两个人的收入都不高,她一个月的工资才一百多元,孩子还小,加上两个妹妹,要供养一家六口人,她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就是为了给父母减少负担。大妹一直跟着她住了十年,直到回家结婚,小妹也住了好几年才去广东打工。
不幸的是,小妹出去打工没多久,身体出了毛病,只好回家休养;大妹结婚后,家里修房屋,出了事故,给别人赔款,她们的生活都出现了困难,没有能力照顾父母。弟弟王英雪也是命运多舛,小时候摔跤,留下了脑震荡后遗症,儿子长到一岁多,爱人又去世了。
天际的遥远,隔不断她对亲人的照顾。她每年都给弟弟寄钱,帮助抚养侄子,等到他上学后,又寄去学费。在王贞茂心里,他们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只有他们的日子过舒坦了,自己的日子才过得安心。
随着儿女的长大,王贞茂也到了退休的年纪,思乡的情感越来越明显,她经常会一个人坐在床边发呆。她的家乡情结之所以这样深厚,是因为从小一家人就生活在一起,虽然日子过得很清苦,但是一家人的和睦相处,给她留下了幸福的记忆。
在王贞茂的帮助下,侄子长大成人,可以帮助家里干活了,经常外出打零工赚钱,一家人不愁吃、不愁穿,当地政府一直给他们教育和医疗方面的补贴,弟弟和母亲享受养老金。只是住房条件一直无法改善,一家三代人挤住在低矮昏暗的几间木房里,一下雨就漏水,旁边的两间卵石房也年久失修,成了危房。那年,王贞茂给侄子寄钱整修房屋,她在信中鼓励侄子说:“我们要靠自己努力,想办法让生活好起来!”
2010年,侄子自筹10万元准备发展生猪养殖业,王贞茂毫不犹豫拿出10万元钱,帮助他建起了生猪养殖场,结果养殖失败。侄子为了还贷款,又凑钱买了一辆农用车,往返长沙贩运。有一次,中途翻车,不光货物损失,还遭到罚款,再次破产,他只好去浙江打工。王贞茂一直鼓励他,不要气馁,相信终有一天会从困境中走出来。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012年,刚过完年,王贞茂满60岁,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外孙一家人聚在一起庆祝生日。也就在这天,她接到弟弟的电话,告诉她84岁的母亲生病住院,只想见见她。王贞茂匆匆赶回家乡,在医院病房见到年迈的母亲,母女俩几十年的相思和等待全部化为泪水,倾泻而出……
母亲出院不久,85岁的父亲上山放牛,不慎摔成重伤,当时就不能说话,送到医院才保住了一条命。她一个人担起伺候父母亲的责任,父亲在床上瘫痪了3年,她几乎天天给他洗脸擦澡,接屎端尿。临终,父亲抓着她的手,久久不放,从父亲的眼神里她读懂了父亲的牵挂,她发誓一定要照顾好母亲和弟弟。
送走父亲,她决定留下来,帮助母亲和弟弟走出困境。她含泪告诉母亲:“娘亲啊,你不脱贫,我不回家!”从此,带着弟弟起早贪黑,把地里种上包谷、红薯,还养了40多只鸡。九十岁的母亲拖着羸弱的身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为了改善生活条件,王贞茂又花了1万多元,改造浴室,安装热水器,还请人整修房屋。
几年后,母亲身体有所好转,侄子也可以安心在外打工挣钱了。王贞茂自己多年劳作患上的胆结石、肾结石等旧病复发,她只好暂时回东营治病,在医院动手术住了两个月。刚出院,她就要返回桑植老家,丈夫和儿子劝她留下来,她说:“那边有我的娘亲,他们还过着艰苦的日子,需要我去帮助啊!”
王贞茂又返回家乡,一边鼓励弟弟和侄子加油干,一边守候在母亲身边,在母亲孤单的时候,陪着她聊天;母亲行动不方便的时候,搀扶她,帮她洗衣做饭;母亲生病住院的时候,守在病床边照顾。她每月都把所有的退休金拿出来补贴家用。心里还想着攒钱,帮助侄子修房子、娶媳妇,给母亲养老送终。
去年以来,桑植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结对帮扶弟弟一家,让她看到了希望,帮扶责任人石劲松经常前来走访,讲扶贫政策,鼓励脱贫致富。前几天,还专门打电话把她侄子叫回来,商量旧房改造问题,乡政府想办法帮助解决3.5万元,驻村帮扶单位出1万元,弟弟自己出1万元,王贞茂拿出1万元,准备对旧房子进行改造,新修3间砖瓦房。
她逢人就说:“我儿子女儿都成家了,有安稳的工作,外孙今年刚考上大学,孙子12岁了,他们不用我操心。其实,回来陪伴娘亲,是想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过上好日子。”
简单的话语质朴而自然,乡邻都羡慕这一家人的和睦,佩服他们不向困难低头的勇气。
采访后记>>
王贞茂为了谋生,远走他乡。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走就是五十年。
虽然离开了家,但她对亲人对故乡的感情,一点也没有改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小生活就告诉她,要做一个勤奋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五十年如一日,她尽己所能,孝敬父母,关心弟妹,支持侄子,帮助他们战胜贫穷,走出困境。在她心里,幸福生活,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落下。
她用自己的坚持,为有限的生命增添了一份责任,树立起孝亲敬老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