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名流浪汉落户救助站
正在采集相关信息
正在进行指纹比对
红网时刻张家界10月31日讯(通讯员 田贵学 张爱华)“截止到10月29日下午5点,这些在张家界市永定区救助站滞留超过半年的流浪人员,终于办理好身份证了,他们现在是我们张家界的居民了。”10月30日,张家界市永定区救助站站长张林军特别兴奋地告诉笔者。
近几年, 张家界市永定区救助站先后接收了35名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因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精神和肢体残疾,不能表述自己的真实身份,无法与亲属取得联系,也无法取得合法身份,因而不能办理保险,享受救助。长期以来,他们的医疗费用、生活费用等都由永定区救助站解决。“每月仅医药费支出一项就高达2万多元,还不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费用。”永定区救助站工作人员张爱华介绍说。
在今年9月份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永定区民政局党组在自我查找问题,召开全区民政系统党员干部座谈会时,永定区救助站反映流浪人员没有合法身份,因而不能办理保险,享受救助。但是根据《湖南省民政厅省公安厅关于做好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无户口人员和弃婴(儿)落户工作的通知》,规定超过6个月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滞留人员,公安机关应予以办理落户手续,民政部门要及时将其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落实社会救助政策。为此,局党组高度重视,决心立即将此问题整改好。
为了结束他们的“黑户”身份,区民政局主要领导积极主动深入辖区官黎坪派出所咨询相关办理情况,派出所长覃正举当场给张家界市公安局永定分局人口与出入境管理大队汇报,得到的答复是全力配合和支持,共同着手研究解决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落户问题。
没有相关经验可供借鉴,就“摸着石头过河”。但由于流浪人员中有8人分散在慈利及桑植治疗,救助站工作人员便与派出所干警及户籍工作人员多次往返于永定区、慈利、桑植之间,逐一与流浪人员进行面谈、取名、核定出生日期、采集血样进行DNA比对等。
为避免出现双重户籍和犯罪人员利用流浪乞讨身份逃避法律制裁的情况,公安部门通过公安部走失人口库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数据库进行排查,确保登记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和户口的唯一性。他们还对这35人进行DNA信息采集和指纹掌纹采集,并录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进行信息比对,核实身份信息。永定区救助站将35人的照片基本信息在全国寻亲网和有关媒体公示,尽最大可能为其寻找亲属。
“由于无法获取这部分人员的姓名、年龄等准确信息,我们为每一个人起了名字,生日就确定为救助站收留的日子,出生年份则是根据其体貌特征进行推测。”救助站工作人员告诉笔者。10月29日,35名流浪乞讨人员的身份证全部办理完毕后,将马上为他们缴费加入永定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他们就像每一个张家界市民一样,享受到医疗费用报销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