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乡间和煦风
蓁禾辑
永定区合作桥乡高万村有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叫许金杏,今年47岁,个子矮小,且身有残疾,左腿行动不便,但她性格开朗,为人大度善良,尤其是她再婚后仍奉养原来的公公与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姑的事迹,像乡间温暖和煦的风,吹暖了四乡八邻的心。
许金杏24岁时嫁给了本乡花果峪村的村民张启初,婚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当时她在家务农,丈夫在城区打工,一家人和和美美,日子飞快。只是幸福总是倏忽易逝,2003年,结婚仅5年的丈夫突因脑溢血离世,家里顶梁柱没了,她的天塌了。望着年仅5岁的儿子,古稀之年的公公,以及先天瘫痪伴有智障的大姑子,她的天不仅塌了,还把她砸懵了。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她一筹莫展。
有句话叫“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句话用在懵了几天之后的许金杏身上,体现出了无比的正确性。
几天之后,许金杏擦干了眼泪,咬紧了牙关,把沉重的家庭毫不犹豫地扛在了肩上:她开始一如既往地送儿子上学,赡养公公,服侍大姑子,还开始偿还为丈夫看病借的债。
插秧季节,为了抢时间,她起早贪黑,拖一条残腿风里来、雨里去地劳作,左腿不得力,插秧退步时经常看到她一屁股坐到田里,没有迟疑,站起来她又继续。收割时,她每天天没亮就上工,满山遍野只有她一人,山里秋风萧瑟,荒草凄迷,她顾不上害怕,埋头收割庄稼。一个早工时间,割完半亩稻谷,她又匆匆赶回家做早饭、喂猪和鸡,送孩子上学,之后把家人换下的衣服洗干净,推大姑子出门晒太阳,然后,给公公和大姑子准备好午饭,又再去半山腰的稻田里割谷。天黑后,她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屋,开始做晚饭,检查孩子作业,给大姑子洗澡。等家人都睡下后,终于才稍得消停。
没人帮衬的日子,许金杏天天这么过。忙碌的生活让她无暇他顾,但亲友乡邻们却心疼着她的付出。2004年,本乡高万村村民王军在周围人的撮合下,来到了许金杏的身边。他是唯一一个不怕许金杏“如果再嫁,必须带着公爹和大姑子一起”的人,他的想法很简单:有这个品质的人很难得,我反正没爹妈,把她的家人带过来,正好还可以尽一番孝心。于是,许金杏改嫁了,和别人不一样的是,她是拖着一大家子改嫁的。然而,好事多磨,许金杏的改嫁让公公十分不满,就算王军愿意接他去新家住,他自己却不愿跟着儿媳“过门”。拗不过老人,许金杏只好隔三差五回花果峪村公公家里,送米送油、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关照公公和大姑子的生活起居。高万村与花果峪村相隔一座山,路程十里。婚后许金杏怀孕了,挺着大肚子,背一背篓东西,像个大圆球一瘸一跛,来回两个多小时,行走在山间小路上。王军是泥瓦匠,在外做小工挣钱,她在家照顾两个家的日常家事,辛苦超过了从前。但是,在夫妻俩共同努力下,这两个家也开始平稳度日了,几年后他们还替公公一家还清了1700多元外债,了却了老人的一桩心事。
2005年,公公因支气管炎复发被送进医院。在治疗的一个多星期里,许金杏每天守候在病榻前,擦身、喂饭、守夜、端水倒尿,悉心照顾。同病房的人知道许金杏是儿媳,并且还是改嫁了的前儿媳后,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还以为是女儿侍候亲爹呢!”病友的夸赞,许金杏夫妻的真情,让公公真实地感动了,出院后,公公同意搬到儿媳的新家去住。于是,一个新组合的6人之家就这样诞生了。
在这个家里,许金杏要喂猪种菜下地干活,要早送晚接孩子上学,要缝补浆洗照顾全家人的生活,还要种近10亩地的稻田,里里外外一刻不得闲。公公住了八个月,也亲身感受了这个家的不易,他不忍心让儿媳受苦,于是不顾许金杏夫妻一再挽留,带着女儿回到了花果峪村老家。许金杏放心不下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和瘫痪的大姑子,又开始了每隔一段时间就大包小包送东西到花果峪村公公家的生活。这一送,就是16年。16年来,无论严寒酷暑,无论风霜雨雪,从未间断。现在,只要许金杏的身影一出现在花果峪村的山际线上,她憨憨的大姑子就会开心地“傻”笑:“她来了!”公公更是从心底里感激她:“这山泉水是她(指许金杏)接来的,米是她送来的,奶粉也是她买来的,吃都吃不赢……”
善行如风,入人耳鼻。许金杏的事迹得到了远乡近邻的称赞,公公一家的困难也得到了花果峪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的关注。为解决老人的困难,村里帮忙申请了农村五保政策,实现了兜底保障,并积极筹措资金帮他整修了房屋,添置了衣柜、棉被等物品,同时定期走访慰问,送去米、面、油、卫生纸等生活用品。村妇联定期组织妇女上门,为他女儿洗澡、理发……这个家庭需要许金杏操心的事越来越少了,但许金杏仍然时时回来,花果峪村的山际线上还是和往常一样时时有她匆匆而过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