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协合乡:“旅游+扶贫”美了乡村富了百姓
红网时刻张家界6月29日讯(通讯员 郑嫣敏)依山傍水,青砖黑瓦,鹅卵小路,竹林花海。曲径通幽的世外桃源,忘却凡尘的人间秘境。这就是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协合乡高端民宿客栈群的美丽缩影。
武陵源区协合乡协合村大庸秘境客栈。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协合乡曾经的真实写照。协合乡毗邻武陵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区,自然景色优美,总是弥漫着化不开的水墨色,这里重峦叠嶂,竹海苍茫,云雾缭绕,山岚缥缈,有水皆清,万壑鸟鸣……但是协合乡作为农业穷乡,由于产业单一,这块氤氲着山水气的旅游胜地一度陷入发展困境。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480元,6个村(居)中,有4个是贫困村,贫困人口1777人,占总人口的20%。
好风景带来好光景
近几年,协合乡把发展特色民宿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要载体、重要出路,将美丽乡村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人文与田园有机结合,打造了梓山漫居、水木潇湘、水湧金江、大庸秘境等一批高端特色民宿品牌,通过旅游扶贫助力百姓致富奔小康,形成了“旅游+扶贫”发展新格局。
2016年,协合乡已实现整乡脱贫,到2020年未脱贫户仅6户14人。如今协合乡源源不断吸引着四面八方游客在竹林怀抱、云海盛着山峦的自然景致中徜徉,在精致的民宿中度过时髦有趣的避世时光。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的农民们,搭上了民宿经济发展的快车,在家门口拿起工资,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良方。目前协合乡辖区内有22家高端民宿客栈,床位427个,民宿客栈带动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服务人员近400人,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180余个,增收500余万元,租赁群众房屋20余栋,为当地群众提供房屋租金收入64万元。
武陵源区协合乡龙尾巴居委会梓山漫居客栈。
错位多元 发展旅游目的地
民宿经济发展起来了,但在协合乡政府的发展规划中,乡村旅游,不应只是开几家客栈、几家农家乐,要想让客人体验到田园生活,就是要从最初的“农家乐”和乡村田园风光向乡村观光、休闲、度假的复合型功能转变。
而在开发过程中要抓住村落独有的灵魂,并找到合适的呈现方式,充分挖掘自身特色才是关键所在。为此,协合乡因地制宜,将六个村居分成两个片区,即以龙尾巴、插旗峪、黄家坪为核心的片区,定义为国际慢村,发展高端休闲民宿旅游;以杨家坪、李家岗、协合为核心的片区,定义为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耕体验为主的田园综合体,发展乡村旅游、亲子游、红色游、工会游。两个片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最终形成片区集聚、差异发展、互相关联、优势互补的乡村旅游发展体系,同时有效避免同质恶性竞争,提升乡村农户经济收入水平。
果园变成采摘园。
此外,协合乡政府还鼓励和引导村民以民宿为依托,积极开发其他相关业态,因地制宜,进行多元化发展,让民宿业与其他业态实现高效结合,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中,进而惠及低收入人群,实现“旅游+扶贫”的综合效益。“仅仅依靠农业收入,群众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群众有经济头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做点生意,提高收入。只有坚定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只有将农业融合到旅游发展中,农业才能焕发活力,同样也只有将旅游融合到农业发展中,旅游才有底蕴、才有亮点,同时还要融合文化发展、融合产业发展,才能算真正的乡村旅游。”协合乡党委书记介绍道。
“旅游+扶贫” 成就更好的家乡
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一头连着脱贫攻坚。靠着“旅游+扶贫”思路,依托特色民宿发展,协合乡不断完善乡村旅游配套功能设施,在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起着积极作用。
为了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协合乡通过抓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抓家家户户美丽庭院建设和花园、果园、菜园、花园“四园”打造,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做到环境优美、干净整洁,提升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美誉度;通过美化村庄布局,进行房屋风貌改造,延续土家族小青瓦、坡屋顶、外挑檐、浅灰墙的土家族风格,让村落房屋俨然,依山就水,规划有序;通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成立美丽先锋模范银行,发展文化夜市,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治陋习的“四禁”活动,陶冶村民性情、改善乡村气质,用淳朴的民风,浓厚的乡情,让游客忘记时光,记住乡愁,流连忘返。
协合乡杨家坪村文化夜市。
如今,协合乡特色民宿和乡村旅游正在成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支撑,也吸引一些有志于家乡建设的青年人返乡创业。依托这些年轻人,贫困村的果园变采摘园,乡村老屋变特色“民宿”,美丽乡村资源被盘活。对于以后的发展,协合乡将坚定发展乡村旅游这一条道路走到底,全面激活美丽乡村资源,促进农村、农业、脱贫攻坚与旅游融合发展,让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奔向富裕路。